发布:2015/2/27 点击:866
离春节还有几个月,两位大画家就开始商量着去陕北过年写生的事儿,好在几十年的老哥们了,对陕北有着同样迷恋的情结让两人一拍即合。两位画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段正渠和人民美术网、人民美术馆长刘永贵;打探到两人出行消息而愿一路同行的另几位好友:摄影家刘飞、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所长芦岩、山东淄博职业学院副教授脱中伟、河南周口师范学院教师熊金华、洛阳籍豫生台长。在2015年的2月14日情人节这天,一行人踏上了陕北写生之旅。
说起两位大画家与陕北的情结,还真要追根溯源:
生长在中原大地的段正渠,对北方的土地和生活在北方土地上的人们,怀有深切的感情。特别是黄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原,一直牵引着他的心。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一次又一次出发,踏上西去的旅途,到陕北高原山乡漫游。那里的人和自然给了他最初的创作激情,《山歌》、《红崖圪岔山曲曲》等作品成为观众认识他的开始。后来的《婆姨》、《东方红》、《走西口》等作品接连问世,段正渠与粗犷而多情的陕北高原成为中国当代画坛特殊的文化景观。
段正渠的画中,总蕴涵着一种质朴和专一的热情。他笔下的土地是厚重、不无苦涩的,但充满温馨。画家专注于探索人与土地的关系,人的天然、质朴和生命力的强烈与深厚。这在现今流派纷繁的中国艺术界,是一种相当自信的创作定位,正因如此,才能把黄土地大自然的洪荒气势赋予了画面。
段正渠作品
段正渠作品
[摘自段正渠微博]年年去陕北,今年正月又去了。四下里转,也没个目的,就只是为了转。带了相机却没用,完全手机拍摄,想想还是怕麻烦。好在不画写实的,对照片要求不高,留个念想就够了。先到延安,接着去了靖边,之后榆林。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平凡的景致,平凡的日子,一切都安安静静、波澜不惊。值得一提的是在荒漠之中的统万城住了一夜,这是我盼望了近20年的一件事。
刘永贵作品
刘永贵作品
2014年,身为人民美术网油画艺术委员会主任和人民美术馆馆长的刘永贵先生,除为优秀艺术家们主持筹划了几十场高大上的画展外,还精彩地完成了自己的“从家乡出发”、“北方大地”、“望北方”国内外个人巡展三步曲。刘永贵作品充分展现了画家的北方情怀:能够读出近两千年来北方大地上演绎着的一幕幕凄惨、壮烈、催人泪下的历史悲喜剧。一道道残破的古长城,一座座荒凉寥寂的城池,萧瑟孤独而顽强的屹立在茫茫黄土之上,一草一木,一沙一石注入情感,用画笔呈现对往昔北方的感叹,对今朝北方的期盼。这些作品,感动了中国观众,也深深地打动了韩国观众。
刘永贵作品
刘永贵作品
说起来这次去陕北写生挺有意思的:前有几人一路同行,后有几人一路追随。画家脱忠伟、陈卫国(正定师专教授、系主任、副院长)、芦岩、熊金华、王一韦、隋元、王婷婷在首师大学习时也多次随段正渠先生到陕北写生;正是有着这样的情结和渊源,才使得一群事业上志同道合、生活中情投意合,既是师生又是朋友的团队,在别人大过年往家赶的同时,背起行囊离开繁华踏上去陕北的体验写生之路。其实:哪里有着真诚的念想,哪里就是心灵的家。
透过光秃秃的山,麻木呆滞的人,单调平凡的日子……而发现的隐蔽在表象背后的那些活泛和深沉,尤其是寒冷的深夜在窑洞中听酒后的乡亲用嘶哑的嗓门高唱信天游;那里的一切都是单纯的,那种纯粹能直击人的心灵。天地之间,空阔静寂,一切修饰都显得多余和累赘;人和事简单明了,用不着拐弯抹角;尤其是陕北民歌更是直截了当,没有那么多弯弯绕;陕北的自然环境以及历史人文是神秘、厚重、苍茫的,从随处可见的城墙、古堡、庙宇,到节日的灯火,无不显示着历史的苍凉与生活的沉重氛围、神秘和不确定性以及内在的生命力。那种厚重简洁的力量正是这些接地气的艺术家们冥冥之中一直以来的迷恋所在。
写生是一种传统的创作方式,它能够促使艺术家更深刻地去认识和理解事物,不仅仅只是去捕捉和描绘陕北的春夏秋冬、风雨阴晴,而且有机会在那里和那里的人一起过着那样的生活。这是一种切身的体验,是读书、看图都无法替代的。有了这些深厚的积蓄和沉淀,才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优秀作品。
相信艺术家们的每次探访都会有着不同的感觉、不同的收获,并期待艺术家们的此行,有着更多的佳作奉献给我们大家!
版权所有 2014 中国文化产业报网
电话:010-63609831 手机: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建国路86号